渤海海区共打捞8艘,主要打捞工程有“中业”舰、“景山丸”等。
“中业” 系登陆舰,船长100米、宽15.24米、深8.62米,总吨位3327吨,沉没在渤海海峡长山水道小黑山岛附近(沉没时间、原因无考)。1953年4月开始施工,因舰内积泥颇多,原计划用气升式除泥浮法,施工时发现气升式除泥装置出水困难,效果较低,即改用水泵抽吸,除泥速度大增。同时,安排人员进行封补,加快施工进度。1953年6月初,工程进入后期,根据沉船四周水深情况采取对沉船首部压载取得平衡,搬除沉船舱内的部分石块(压舱用),7月8日达到安全起浮。
“景(金)山丸” 系海洋客货轮,船长91.5米、宽13.2米、深7.10米。民国29年(1940年)3月因触礁沉没于山东长山岛北端海底(北纬37°59′59″、东经120°39′16″)。沉船损坏严重,在第一至第二舱之间右舷艕近船底转园处,被撞向里凹进最大处有7.2米×2.4米,其中有1块直径2米的铁钣已全部裂开,在其前后各有裂缝2道,由此向前约4米位置又有1.2米×0.2米的裂缝1道;上层建筑物大部被风浪吹毁,前后桅及烟囱已折断。1957年4月24日,上海打捞工程局组织北洋队进点施工,首先清除船内积泥、漂货,接着引穿千斤,安放浮筒,于7月10日将沉船自22米水深处抬浮出水,拖移至庙岛锚地在高潮水深6米处搁滩,续进行水下电割、清障并进行封堵漏洞,至8月5日抽水浮定,于8月28日移交给上海海运局接收。
“津水37” 系天津水产捕捞公司所属渔轮,船长30.31米、宽6.7米、深3.65米,主机马力1×180千瓦(250匹)。1966年11月16日触礁沉没于北砣机岛水道(北纬38°14′30″、东经120°48′15″),沉船四周水深约为35米。1967年6月3日起施工,采用浮筒纵向背抬打捞法,6月30日顺利完工。
海二井 系渤海油田钻井平台组——由钻井平台、设备平台和生活平台连结组成,设有20余根直径800~1000毫米粗的桩腿。该平台系被渤海冰排推倒而沉没。1969年4月13日打捞工程开始,这是中国第一次打捞钻井平台。工程指挥组由人民解放军66军、海司航保部、石油部、上海救捞局等单位组成,王占宗任技术负责人。当时,投入施工的船舶有上海救捞局天津救助站“捞4”、“沪救9”号和烟台救助站的“捞2”、“沪救8”号及渤海油田一艘功率441千瓦的拖船。在起吊钻井平台残骸时,使用了天津港务局制造的150吨浮吊。施工期间,潜水员冒着寒冷的冰水下潜作业,工作非常艰苦。打捞工程在国务院的关怀和上级有关部门重视下,多方配合,奋力拼搏,经1个多月的冰海施工,于5月下旬将钻井平台残骸顺利打捞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