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31日凌晨,烟台港锚地锚泊船“浙普26167”轮,由于风浪大导致船上大件货物移位引起船舶左倾40度,船长下令弃船,并撤离到救生筏上等待救助。
0222时,德洋轮接到救助值班室指令。
0230时,德洋轮车备妥,立即开赴现场。
0255时,德洋轮到达事故现场,并立即展开救助。
0344时,成功救助了九名遇险船员。
德洋轮救助“浙普26167”轮的9名船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大风浪的恶劣海况条件下,救助的过程与技术有值得和大家商榷的地方。下面的论述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导。
一、德洋轮救助“浙普26167”轮存在的有利条件
1. 实行动态值班待命制度是救助成功的前提条件。自救助体制改革以来,我局在“三精两关键”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一直实行动态值班待命,对船舶严格管理。船员更是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律性强,时刻处于高度戒备,严阵以待。接到命令后立即备车赶赴现场,真正的做到了“出动快速化”。当时的气温零下8度左右,水温在4度左右,如果行动稍有延迟后果可想而知。
2. 认真贯彻“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的思想,保证了救助船舶在第一时间达到事故现场。由于事故地点是在烟台锚地,距离较近,航道相对熟悉,形成了地利的优势。为在烟台待命点执行待命任务的的德洋轮,成功救助创造了有利条件。
3.“救助是中心任务,训练是日常工作”的思想,从技术上保证了救助的成功。此次救助的成功与日常的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体制改革以来,我局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海上救助的训练项目,并每月进行训练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海面搜寻救捞落水人员”、“海上艇筏接应”、“落水人员接应”、“急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等训练项目在此次救助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二、德洋轮救助“浙普26167”轮存在的不利条件
1. 冻和大风浪是救助的第一个不利条件。当时气象条件和海况非常恶劣。北风7到8级
阵风9级,由于救助的位置正对着港池的北口涌浪长驱直入,到近岸的浅水区形成浅水效应大浪开始翻滚,涌浪打到岸边后被返回形成回头浪与来向的浪叠加更是变本加厉使浪高达到4-5米。
德洋轮的甲板干舷只有1米多,甲板上浪严重,工作人员经常被巨浪打的满甲板滚,给救助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险。
2.专用救助设备有限是第二个不利条件。救助落水人员和艇筏中的遇险人员完全是靠人力,没有任何可利用的机械化设备。
3.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是第三个不利条件。救助“浙普26167”轮的9名遇险人员,是建局以来首次大风浪中直接从水中的救助人命,没有直接的经验可以借鉴。
三、救助“浙普26167”轮遇险人员的的经验分析
1. 救助“浙普26167”轮遇险人员的过程
0222时,接到救助值班室通知的同时甲板人员即准备救生圈、撇缆、棕绳、放两舷救生网等所需救助器材。VHF09与“浙普26167”轮救生筏人员取得联系,令其施放救生降落伞信号,便于确定其位置。
0255时,德洋发现救生筏位置。0301时,德洋靠近救生筏,当时气象相当恶劣偏北风7-8级,浪高4-5米,我船左右横摇达到40多度。船长操纵船舶,采取右后舷顶风,把救生筏置于下风,以减少风浪对救生筏的影响。甲板工作人员将两根绳索撇上救生筏,并要求筏上人员将救生筏固定,可是筏上人员接到绳索后并没有固定,而是争先恐后的直接攀登。
0303时,第一名遇难船员被救上船。0325时,八名遇难船员被救上船,突然几个大浪将救生筏打离大船。0336时,再次靠近救生筏时发现筏里边有两个人。我们再次将“浙普26167”救生筏拖到救生区时,里面的人已无力攀登,德洋水手长系好安全绳置身舷外,用脚勾起救生网,甲板其他人员和水手长一起将“浙普26167”轮船长用救生网卷到我船上。
0344时,在成功救助“浙普26167”轮船长后,水手长又一次置身舷外,准备救助另一名遇难船员时,被一个巨浪卷入海中。全体甲板工作人员,立即展开新一轮的救助,0355时,将水手长救起。0410时,德洋轮再次接近救生筏式,发现筏上已经没有人了。及时向救助指挥值班室汇报后,迅速展开搜寻但始终没有发现遇险人员的踪影。0758时,接到救助指挥值班室的通知,将获救人员转送到北海救助局码头。
2. 救助“浙普26167”轮遇险人员的经验总结
(1) 加强日常海上救助训练。每一次的海上救助都是我们日常训练的综合检验。所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我船非常注重日常训练,每次训练船长、政委、大副都亲临现场,甚至一起参加训练,把我们的船员都训练成为救助队伍的精兵强将,为保障成功救助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接到救助命令后,船长在备车的同时召集驾驶员、水手长根据险情和现场的气象海况进行分析并研究行动方案,也便于现场人员了解船长的意图,提前准备相应救助器材,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统一行动,提高效率。
(3) 由于事件发生在夜间,寻找目标比较困难,再加上岸上背景灯光混乱无法识别筏上的灯光。这时船长及时与筏上取得联系要求释放红光降落伞信号以便识别。用这种方法很快找到了遇险人员,为救助赢得的宝贵的时间。
(4) 在救助过程中应将筏置于下风舷的救助区,以减少风浪的影响。事后与落水者交谈,在下风区风浪相对平稳的多,而在上风舷则经常被大浪盖到下面有溺水的危险,而且还有与船体碰撞导致伤亡的危险。为了尽量给遇险人员提供相对安全的环境,当接近救生筏时,船长根据风浪“三大八小”的规律,在适当时机转向,减少人员伤亡。为避免我船横摇过于剧烈,船长操纵船舶采取30——40度斜顶风。理论上应该船首斜顶风,挡风挡浪效果更好些。但由于三用拖轮的结构特点船首受风面积较大,很快会被吹到下风很难稳住。所以此次采用了船尾斜顶风的办法。此法的优点是可使船保持长时间稳定在某一位置,使救助行动得以长时间持续,缺点是甲板上浪较严重。
(5) 行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目前救助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准备好绳索、救生圈、艇篙、急救药品、保温用具等,释放两舷救生网。甲板工作人员一定要穿好工作救生衣、工作鞋,戴安全帽,系安全带。此次我船水手长在救助他人时落水由于正确穿着工作救生衣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在救助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只有自身安全才能更好的救助他人。
此次救助由于风浪太大根本无法放艇,开始时使用绳索将难船船员一一拖上船来,拖人时要观察海浪情况而且速度要快,避免海浪将人员撞击到船体造成伤亡。在后期的救助中由于落水人员基本冻僵,无法配合施救,我们用救生网从底部穿过把意识模糊不清的人员卷起来拖救上甲板。
人员救上船后立刻脱去其渍湿的衣裤,给予干爽的被子、大衣等,并给予温水、姜汤等热饮料。对受伤的人员给予简单的止血包扎等处理。如有必要,对溺水人员还应做心肺复舒。
3. 救助“浙普26167”轮遇险人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救助“浙普26167”轮9名遇险人员,是建局以来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大风浪中人员救助,所以行动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1) 设备有限,只靠人力将落水人员拖救上甲板费时费力,而且很不安全。如果有机械化的救助手臂或可降落吊起的网兜,将人员甚至整个救生筏兜起,吊至甲板(大风浪中我船的克令吊无法使用),会使此次救助更加成功。
(2) 劳保用品有限。此次救助刚开始甲板人员的衣服就全部被大浪打湿,雨衣和水鞋根本就无济于事。冰冷的海水和凛冽的寒风冻的大家全身颤抖,到最后连站都站不住,更谈不上更好的救助。所以冬季最好能配备防水保暖的服装、手套和防滑鞋。
(3) 在救助中,特别是大风浪中救助,一定要保管好对讲机,以便于及时沟通。这次救助,由于大副、二副同时被大浪打倒在甲板上,对讲机进水无法使用,造成后期救助中无法及时沟通,给救助造成一定困难,只能用人员跑上跑下传递信息。
(4) 人的求生欲望可以支持人们顽强的活下去,但有的是也会适得其反。此次救助中难船船员由于强烈的求生欲望不听从救助人员的安排,给救助行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救助时如有可能,首先要稳定好难船船员的情绪,使其有次序的一个一个的登船这样会更节省时间更有利于成功救助。
这次救助行动,在局领导及船队领导的正确指挥下,全体船员发扬“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大无畏的救助精神,不顾寒冷,不怕狂风巨浪,冒着生命危险,顽强拼搏,圆满的完成了救助任务。尤其是水手长不顾个人安慰,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救助经验的积累不是一次两次救助就能总结出来的,需要我们全局人员长期不断的努力。此文仅为抛砖引玉,敬请各位领导及同行指导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