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濒海与长江沿岸一带民营造船工业的迅速崛起,
与气囊下水工艺的推广应用分不开的。
1998年,广州船舶机械厂在番禺扩建一个造船分厂,
仅用了15天时间就填整出一块长145 m、宽63 m的场地与下水坡道,
随后就立即投入生产,前后不到100天的时间就在一片荒滩上造出了自重780 t的集装箱船,
采用气囊顺利下水,这在过去的造船史上是不可想象的。
类似于这样的奇迹已经使许多中小型船厂圆了造大船的梦。
一种现代柔性修造船模式的雏形正在悄悄地取代传统的修造船模式而引起造船生产组织的剧烈变革,
它的发展将大大增长我国造船工业的生产能力和灵活适应性。
过去,一个生产五万载重吨级巴拿马船型的船厂从开工建设到投产至少要花三年的时间,投资几个亿,
其中相当一部分基本建设投资是用于建造现代化的下水滑道(或设施)及其水下延伸工程,不仅工程浩大,
而且对河堤、海岸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水下滑道延伸至河床不仅会碍航,还会严重影响堤坝抗洪、泄洪的能力,
而且平时的清淤、维护保养也会产生高额成本。
自从有了船舶气囊下水技术,船舶下水的设施简化了。
现在,一个生产五万载重吨级的船厂可以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例如扬州国裕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在建造五万载重吨级船台时,决定采用气囊下水方式,
引进了国内气囊厂研发的低坡度双折角形气囊下水滚道设计方案,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建成投产。
不仅建造成本大幅下降,而且缩短了投资回收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