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下水工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船舶利用气囊下水是一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是 一项极具发展前途的新工艺,它克服了以往中小船厂船舶修造能力受 制于滑板、滑道等传统工艺的制约,因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安全可 靠的特点而受到了造船界的欢迎。
在此之前,世界造船除在船坞内进行外,主要釆用滑道下水工艺 完成所建造船舶由陆地移入水中的操作过程。气囊下水工艺是依靠船 底下多个气囊的滚动使船移动、下水或上坡。这项“柔性下水”技 术引发了船舶下水方式的一场革命。目前,气囊下水技术已是支撑我 省中小船舶高速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气囊下水工艺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过了坎坷、 艰辛的历程。80年代初在山东小清河等地首先应用气囊进行船舶下水 新工艺,以后在我国各内河地区相继推广。
至8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建造的气囊承压、负载能力较小,当下 水船舶重量不断增大时,运用气囊进行船舶下水失败时有发生。90 年代初,某船厂下水一艘自重5001货船,由于气囊连续破损,该厂 顶船起重能力又差,至使该船下水工作推迟了近五个月。一时间,气囊下水新工艺在该地区大为减少,不少船厂恢复牛油简易滑道或泥地 拖牵下水老方法,有的厂家干脆投资新建水泥地基固定牛油下水滑 道。但气囊下水省工、省时、省力、省投资、机动灵活的优势,深深 地吸引着造船、气囊制造科技工作者和民营企业家,气囊下水技术在 小吨位领域徘徊十余年后,终于凭借耐压更高的新型气囊突出了重 围。1994年9月底,舟山船厂运用新型气囊下水了一艘长69.8米,宽 14.8米,下水重量达900t的30车/122客位的车客渡船,开创了千 吨级船舶气囊下水的先河。1995年10月6日,湖北省浠水船厂使用高强度船用气囊下水一艘8000吨的宽体甲板驳。该驳长91.5米,宽24.4米, 深5.5 米,自身质量1200吨。当时下水场地的平整度较差,坡度也不 均匀,尤其是岸边有一小段陡坡,若釆用传统的牛油木方下水方式是 很危险的。然而气囊的柔性弥补了种种不足,使之安然下水,创造下 水船舶质量突破千吨的纪录。
气囊下水在自身质量1000 吨的平底船上实施成功之后,能否向 大型船舶和复杂船型的船舶发展,成为国内外造船界关注的焦点。尤 其是20世纪末,世界造船业走出低谷,开始了新一轮蓬勃发展。我国 民间造船吨位迅速扩大,从1000吨衬逐渐向10000吨方向发展,这些 新兴的船厂采用了近乎“虚拟”的造船组织模式,“气囊下水”无需 投资建造昂贵的传统下水滑道,大大拓展了它们的发展空间,成为 它们首选的下水模式,因此迫切要求气囊下水船舶的质量提高到 2000吨:至5000吨,甚至更大。新一代的高承载力气囊应运而生。气囊的 承载能力取决于气囊工作时的内压和气囊与船底的接触面积,因此气囊的直径不同,工作高度不同,其承载能力也不同。高承载力气囊 是多层高压气囊,气囊的工作压力达到0。14嫩〜每米囊体承载力当 工作高度为0.2MPA时最大可达176kn/m“。这种气囊适合下水质量为 1000〜3000 t的船舶。此后,气囊下水在新型高强度气囊的基础上, 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