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1日,對世界水下考古來說,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這一天,沉睡南中國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號”成功出水。
這艘被中外專家考證為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較早、船體較大、保存較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南海一號”古船,是中國歷史上繁榮的商貿和文化發展的見證。“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極大地提高了水下考古的科技含量,是對國際水下考古的一大貢獻,開創了世界水下考古的新時代。
800多年古沉船成功出水“零碰觸”打撈保證文物無恙
2007年12月21日上午10時55分,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古沉船——“南海一號”,終於隨沉箱從30米深的海底首次浮出海面。為了這一刻,中國考古界整整準備了20年。22日上午10時,在沉船所在地廣東陽江海域,“南海一號”整體打撈起浮慶典儀式在震耳欲聾的鞭炮齊鳴聲中拉開了帷幕,這艘見證了繁華宋朝的古船,滿載著當年的流金溢彩,穿越800年的時光隧道,徐徐向我們駛來……
1987年8月,交通部廣州打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廣東省陽江市附近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地在陽江海陵島約20海裏的海域發現一艘沉船,並從沉船上打撈出200多件瓷器,經考古專家鑒定,這是一艘宋代商船,可能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引起了世界矚目。這艘古沉船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南海一號”。
2007年1月,廣東省專門成立了“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指揮部,財政部為此項工程審定了9000萬元專項資金,並撥款3000萬元,是僅次於國家對西藏布達拉宮維修項目的撥款額。擔負“南海一號”沉船打撈重任的是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執行整體打撈工程的是由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亞洲最大打撈起重船——“華天龍”號4000噸全回轉打撈起重工程船。該船自重3萬多噸,滿載排水量達8萬噸,可在8至300米水深、7級風、-20℃至 45℃環境溫度條件下作業。
“我對這次出水很滿意!”“南海一號”整體打撈現場總指揮吳建成告訴記者:“南海一號”出水包括起吊移位、裝船定位、起浮出水三個步驟。在沉箱下壓的時候,沉箱與沉船保持1米的安全距離,裏面填充著海洋泥土;在穿底托梁時,底梁與沉船有1.2米左右位置。雖然沉箱整體重約3000多噸,但“華天龍”在起吊沉箱的整個過程很平穩,沒有發生震蕩或歪斜,與之前的精心測算幾乎完全相符,保證古船百分之百地安然無恙。
“南海一號”打撈工程是一項龐大而又充滿想像力的工程,正因為沒有先例可循,所以它的每一個步驟都帶有創舉的性質。打撈工程的最大難點在於如何保證古沉船被打撈出水時,船體不會變形、文物不受損失?參與此項考古項目的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博士告訴記者, “整體打撈”採用的是“零碰觸”的打撈方式,整個打撈過程中,打撈人員沒有碰觸到古船和船上的文物。沉箱起吊後,打撈人員在水下對沉箱內的文物進行了探摸,發現非常安全,包裹沉船的硬泥起到了很好的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