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沉船打捞  护舷  橡胶护舷  气囊下水  打捞  气囊打压  船舶上排  气囊  充气橡胶护舷  船舶下水 

气囊搬运滚动上水在南海一号中的应用

   2011-04-01 160
核心提示:“南海Ⅰ号”沉箱如何登陆、步入“水晶宫”?主要依靠的是气囊滚动的技术。昨天,打捞局派出20余名专家到海上码头考察,资深专家提出,滚动气囊的技术难度绝不亚于“走钢索”,滚动过程中,沉箱脚下的16个圆筒型气囊一个都不能滑落,一旦爆破,对沉箱内的古船将造成灭顶之灾。
  “注意安全!缆绳一断就能把岸上的人弹上天。”昨晚6时半,在“水晶宫”外的岸边徘徊了整整一天的驳船“重任1601”,拖载着“南海Ⅰ号”沉箱正式靠近海上临时码头。截至昨晚10点,停在岸边不到20米外,准备随时登陆。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现场副总指挥王仁义告诉记者,为确保登陆万无一失,昨天打捞局组织专家现场进行了一整天调试、检测,“南海Ⅰ号”有望于今天早晨迈出登陆“第一脚”。

  靠岸不难登陆难

  经过一整夜海上飘摇,昨天凌晨,“重任1601”拖载着“南海Ⅰ号”沉箱顺利靠近“水晶宫”外的临时码头。从昨天早晨8时开始到晚上10时止,“重任1601”一直没能成功靠岸。围着沉箱,拖轮“德华”号、作业船“南天顺”号以及海警船将近10艘,逡巡往来对其进行上岸前的最后一轮加固、改装工作。

  王仁义告诉记者,拉移沉箱上岸时,必须使“重任1601”甲板面与码头保持在同一个水平。正式靠岸后,还将在驳船与码头的缝隙间铺上一块厚厚的连接板,以确保沉箱从船上登岸迈出的每一步,能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这不仅要求技术,还要求潮汐等天气状况的配合。”王仁义说,“南海Ⅰ号”沉箱可能会选择在今天早晨“登岸”。

  沉箱“车轮”危险重重

  “南海Ⅰ号”沉箱如何登陆、步入“水晶宫”?主要依靠的是气囊滚动的技术。昨天,打捞局派出20余名专家到海上码头考察,资深专家提出,滚动气囊的技术难度绝不亚于“走钢索”,滚动过程中,沉箱脚下的16个圆筒型气囊一个都不能滑落,一旦爆破,对沉箱内的古船将造成灭顶之灾。

  王仁义告诉记者,沉箱脚下的16个气囊为圆形,直径为1米,长15米,厚度在4-5公分,相当于沉箱的16个车轮。这16个气囊总共可承载7000吨的重量,而沉箱重量仅为5600吨左右。整个拖移过程需要用26个气囊,每次放在“南海Ⅰ号”沉箱下面的为16个,铁箱移动后空下来的气囊则不断拿到前面重复使用。

  “滚动前进的过程中,这16个气囊之间必须保持2米左右的间隙,一旦两个气囊碰到一起,就极容易破裂,造成事故。”王仁义说。此外,气囊要保证受力均匀,否则极容易造成单个气囊破裂。为此,专家特别为每个气囊都加装了压力表,随时监控压力平衡。

  打捞局资深专家还指出,由于临时码头的路面比较粗糙,“南海Ⅰ号”沉箱上岸前,必须在临时码头铺上钢板,以免粗糙的路面扎破滚动的气囊。“滚动气囊的过程很危险,沉箱的两侧不能站人,否则气囊一旦爆破,拴口会高速迸射出来,那可比子弹更厉害。”

  专门为“南海Ⅰ号”沉箱量身定做气囊的一家山东厂商,昨日派出4名技术人员在现场调试了一天。“我们拉移滚动过5000吨的重物,只要整个过程能精确审慎,把‘南海Ⅰ号’顺利送进馆应该不成问题。”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昨晚6时许,装运“南海Ⅰ号”沉箱的驳船在层层海浪推动下靠上“水晶宫”码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学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学知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