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中外考古界关注的“南海Ⅰ号”沉船整体打捞工程已于4 月8 日正式开始,这艘神秘的古沉船有望在今年7 月浮出水面。从1987 年“南海Ⅰ号”被发现至今,已过去了20 年,对它的探索发现从没有停止过:它出自哪里?欲驶向何方?却因何沉没?而今,它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又会有多少值得期待的发现?让我们一同走近“南海Ⅰ号”。
“南海Ⅰ号”发现始末
翻开人类的航海史,一宗宗沉船惨案触目惊心。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近2000 年内,全世界倾覆海底的难船达100 万艘之多,平均十几个小时就有一艘出海船舶惨遭灭顶之灾。许多金银财宝、珍贵文物沉于海底,日积月累,竟成了一种特殊的“海底资源”,引来了无数寻宝者和考古学家去探寻、开发。但是,海底探宝之难不亚于海底捞针,好在靠着海洋机器人、声纳和磁场探测等先进技术,探宝者时常也能“撞上”好运。比如,在水下探宝领域鼎鼎有名的“奥德赛”海洋勘探公司,十几年间先后发现了美国内战时期的“黄金船”以及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沉船宝藏的“苏塞克斯”号等。与上面传奇般的发现相比,“南海Ⅰ号”的发现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1987 年8 月,交通部下属的广州救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省台山与阳江交界的海域内寻找一条东印度公司的沉船时,意外地在一条古沉船中打捞出金银器、锡器和陶瓷器等珍贵文物200 多件。该船就是以后被命名为“南海I 号”的古沉船。随后经过多次水下探察和初步发掘,基本上搞清了“南海I 号”的基本资料:船长30 余米;船宽近10 米;型深约3~3.5 米;船体材料为木质;船头朝向为西南240 度,船体在没有发生侧翻的情况下垂直沉没于海面下20 米深处并被厚约1 米的淤泥所覆盖;船上满载以瓷器为主的器物。
仅在2002 年,水下考古人员清理了“南海Ⅰ号”船舱内几平方米的范围,就打捞出大量精美文物,仅陶瓷器就有6000 多件,其中完好无损的有4000 件。根据“南海Ⅰ号”船体容量保守估计,船上文物应该超过6 万件。
从目前已经打捞出水的1 万多枚古铜钱看,北宋的居多,小部分为南宋时期,其中最晚期“绍兴元宝”属南宋高宗年间。按照考古学的年代判断标准,可知“南海Ⅰ号”古船的沉没时间不早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距今约800 年左右。
而瓷器主要是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宋代几大著名窑系出品,但造型独特,带有明显的异域特色,有别于当时宋朝所使用的瓷器。这些瓷器在船舱内码放整齐,分门别类,应是一艘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再结合船头朝向,大致可以推断这艘商船当时应该是前往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及中东甚至北非地区,进行“来样加工”的海外贸易。而从船载货物的产地推断,“南海Ⅰ号”出自于泉州港及以北方向的可能性比较大。
考古专家的兴趣不只在于出水物品的实际价值,而更加注重这艘沉船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的物质证据。不同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实物资料相当罕见,大多只能依据文献资料。而“南海Ⅰ号”沉船的海域应该在由泉州、广州港经广东西部沿海驶向东南亚乃至印度、西亚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这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南海Ⅰ号”打捞技术
由于“南海Ⅰ号”沉船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保存较为完好、出水文物较为丰富的一条古代沉船,而且沉船的大部分是埋在海床之下的淤泥中,因此沉船船体没有受到噬木类海洋生物(如船蛆等)的进一步蛀蚀,文物也没有受到如膝壶等海洋贝类生长造成的硬性胶结。为了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原貌,不丢失任何历史细节,考古专业人士希望将沉船整体迁移到一处安全的水域进行细致的发掘研究。
目前通用的水下考古方法,是把船载文物打捞出来,然后对船体进行切割,再将切割之后的小块船体打捞上来进行复原拼装。但是“南海Ⅰ号”所处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无法对沉船和船载文物进行准确的测绘和记录,这意味着将丢失很多珍贵的考古信息。另外,由于沉船的船体为木质结构,在水下浸泡800 多年后,大多已经较为松软、脆弱,只有将沉船整体连同船体周围起固定和保护作用的淤泥一同移动,才有可能使沉船在发掘过程中免遭二次破坏。
有鉴于此,相关部门决定采用沉船整体打捞的方案。所谓整体打捞,就是将沉船、载物与其周围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特殊的钢制沉箱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能人为控制的环境中,随后进行水下考古发掘。整个打捞过程中有几个事关成败的关键步骤。
关键一:沉井安装。沉井也叫沉箱,是一种用金属或混凝土制成的,形状像箱子,下面没有底,可以罩住整个沉船的设备。根据沉船量身定做的沉井,长35.7 米,宽14.4 米,高12 米,重达530 吨,分上下两部分。在设定好的桩位上,沉井被水泥锚块缓缓压入淤泥,在沉井上的深度传感器指示下,令其整体罩住沉船及其周围淤泥。然后从上沉井底部两侧穿引36 根钢梁,底梁下有液压板,穿引完毕后就会把底梁往上顶,这样沉井就封闭了。最后把上下沉井焊割,上沉井装着“南海Ⅰ号”出水,下沉井则留在海底。
关键二:起吊。装着古沉船和淤泥的上沉井将被亚洲最大的起重工程船——“华天龙”号吊起。夹带着淤泥和海水的“南海一号”大约有3000 多吨,而“华天龙”能成功吊起4000 多吨的重物,完全可以胜任起吊任务。全回转吊机是“华天龙”的核心部分,它保证了“华天龙”能稳稳当当地吊起4000 多吨的重物进行360 度回转,能够保证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在起吊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摇晃,最大限度地避免里面文物出现损失。
关键三:半潜船拖运。在沉箱运移过程中,半潜驳船要发挥重要作用。半潜船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潜艇,所不同的是,潜艇要全部没入水下,而半潜船只要下潜一半,这就是半潜船名字的来历。半潜船的外形与潜艇或一般的海洋船舶完全不同,更像一个装货的大平台。在装卸时,它通过本身压载水的调整,把装货甲板潜入水中低于货物的位置,使货物得以利用自身动力或者拖拽,直接浮到半潜驳船的装货甲板上方。这时半潜船再通过排出压载水,船体上浮,使货物可以直接落在装货甲板上,并绑扎固定,就可以将货物运到指定位置。沉箱四周预先均匀安放了未充气的气囊,在“南海Ⅰ号”沉箱准备起吊时,气囊再被充足气,产生巨大的浮力,伴随着华天龙的起吊一起将沉箱移到下潜入水的半潜驳船上。同时,气囊还起到保护沉箱平稳和减少摩擦的作用。